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来自智慧安全引擎
跳转至: 导航搜索

5 风险识别

  • 5.1 风险识别包含对 风险的发现和确定,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识别出评估范围内的各类风险,并及时更新。
  • 5.2 风险识别范围应包括:
    • a)常态活动、事件;
    • b)非常态活动、事件。
  • 5.3 风险识别程序
    • 5.3.1 编制风险清单 分析调研资料,穷举可能存在的风险,列出风险清单。
    • 5.3.2 风险描述 描述每一风险的类型、发生部位(位置或地点)、发生时间、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影响形式、影响对象及其潜在后果。描述风险特征,包括致灾因子、承灾体状况、危险源等,条件允许时可进行风险区划。
    • 5.3.3 风险筛选 结合风险评估的具体目标和范围,比较已有评估指标,筛选风险。
  • 5.4 风险识别的内容
    • 5.4.1 公共安全 风险识别应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 风险识别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上述四类。
    • 5.4.2 自然灾害 应根据自然灾害特点收集特定时段的自然灾害事件和气象、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的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灾害发生频率、发生强度、每年因灾死亡和受伤人数以及经济损失等指标,全面辨识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导致的风险,确定风险来源、易发生部位(位置或地点)以及风险的影响形式和影响对象。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
    • 5.4.3 事故灾难 应收集国内外同行业典型事件案例及相关事件统计、现有安全管理水平及应急救援力量等相关资料,分析可能引发事件的各种原因(自然、技术、管理、人为等原因),全面辨识事故灾难风险,确定易发生部位(位置或地点)以及风险的影响形式和影响对象。事故灾难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 5.4.4 公共卫生事件 应收集特定时段的公共卫生事件及卫生、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综合考虑地理、气象条件和影响人群特征,全面辨识公共卫生风险,确定风险的影响形式、影响对象及其潜在后果。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 风险等。
    • 5.4.5 社会安全事件 应综合考虑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的变化对社会安全事件风险的影响。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群体性上访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
  • 5.5 风险识别的方法 应按照事件的特点和风险的类型选择适合的 风险识别方法。 风险识别时,可使用以下一种或几种方法的组合:
    • a)询问与交流;
    • b)现场检查;
    • c)查阅有关记录;
    • d)检查表法;
    • e)头脑风暴法;
    • f)流程图法;
    • g)系统分析法;
    • h)场景分析法;
    • i)历史个例排序;
    • j)综合推断法;
    • k)其他。

6 风险分析=

  • 6.1 分析内容
    • 6.1.1 风险分析中应涉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两个基本要素。
    • 6.1.2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宜从风险固有属性和脆弱性(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进行分析。
    • 6.1.3 风险承受能力包括系统自身承受能力和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等,其基本分析步骤包括:
      • a)明确受影响对象。根据风险识别阶段的分析结果,明确某一风险可能影响的具体对象,包括受影响的人群、设施、系统、环境等;
      • b)分析各类受影响对象的风险承受能力。通过各类情况分析报告、专家会商和专项调研等方式,分析各类受影响对象的物理属性、心理属性等特点,判断其风险承受能力的大小。例如,对人群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从心理素质、防灾应急知识、经济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设施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从抗外力能力、安全设施是否充分等方面进行分析。
    • 6.1.4 风险控制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a)常态管理水平:包括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设施设备运行水平、工程技术措施落实情况以及预测预警能力等;
      • b)应急管理水平:包括应急组织体系、应急预案、应急处置能力、应急资源保障水平(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水平)、应急恢复能力等;
      • c)宣传教育培训:包括对系统内部人员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和对周边民众开展应急常识宣传教育;
      • d)其他。
    • 6.1.5 风险分析内容主要包括:
      • a)自然灾害 结合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的自身特征,分析承灾体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确定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自然灾害的风险承受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分析可建立指标体系,指标定量化应考虑承灾体的易损度空间差异。
      • b)事故灾难 根据风险固有属性、受影响对象(人群、设施、地域、政治)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确定事故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 c)公共卫生事件 依据公共卫生事件的暴发背景、流行规律、人群易感性以及各类监测数据,分析风险承受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确定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 d)社会安全事件 综合考虑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不确定因素,分析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确定社会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 6.1.6 风险分析时,还应考虑以下方面:
      • a)事件是否会引发次生事件、衍生事件等;
      • b)风险预测的可信度、预测前提以及假设的敏感性;
      • c)专家意见的分歧;
      • d)模型的局限性;
      • e)其他。
  • 6.2 分析方法
    • 6.2.1 风险分析可采用定性、半定量、定量以及几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6.2.2 定性分析 下列情况采用定性分析:
      • a)作为初选,以决定此风险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 b)使用定性分析便可做出决策,不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 c)没有足够的资料和资源进行定量分析或无法赋值。
      • 常用的定性方法包括:
      • a)检查表法;
      • b)类比法;
      • c)现场调查法;
      • d)德尔菲法;
      • e)头脑风暴法;
      • f)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法;
      • g)经验分析法;
      • h)其他。
    • 6.2.3 半定量分析 常用的半定量方法包括:
      • a)风险矩阵法;
      • b)层次分析法;
      • c)影响图分析法;
      • d)事件树;
      • e)故障树;
      • f)历史演变法;
      • g)其他。
    • 6.2.4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可利用模型模拟、试验研究或历史数据外推等方法.常用的定量方法包括:
      • a)概率法;
      • b)指数法;
      • c)灰色理论分析法;
      • d)模糊综合评价法;
      • e)计算机模拟分析法;
      • f)其他。
  • 6.3 确定风险水平 应采用适当的方法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判断事件对评估对象的影响,即风险。
    • 按以下范式计算风险:R=f(P,S)式中:
      • R——表示风险水平;
      • f——表示风险的计算函数;
      • P——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S——表示事件后果的严重性。
    • a)数据充足时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应根据相关数据,采用概率法、指数法等定量方法进行确定。根据计算出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后果严重性,直接计算风险水平。
    • b)数据不足时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宜采用定性或半定量的方法进行确定。事件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的度量可参照表1、表2。
    • 表1 风险可能性属性的度量 级别 说明 描述
      • A 基本不可能发生 评估范围内未发生过,类似区域/行业也极少发生
      • B 较不可能发生 评估范围内未发生过,类似区域/行业偶有发生
      • C 可能发生 评估范围内发生过,类似区域/行业也偶有发生;评估范围未发生过,但类似区域/行业发生频率较高
      • D 很可能发生 评估范围内发生频率较高
      • E 肯定发生 评估范围内发生频率极高
    • 表2 风险后果属性的度量级别 说明 描述
      • 1 影响很小 无伤亡、财产损失轻微,不会造成不良的社会舆论和政治影响
      • 2 影响一般 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现场处理(第一时间救助)可以立刻缓解事故,中度财产损失,有较小的社会舆论,一般不会产生政治影响
      • 3 影响较大 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需要外部援救才能缓解,较大财产损失或赔偿支付,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不良的舆论影响,产生一定的政治影响
      • 4 影响重大 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严重财产损失,造成恶劣的社会舆论,产生较大的政治影响
      • 5 影响特别重大 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重伤,巨大财产损失,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舆论和政治影响
      • 注1:本表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 注2:风险后果中死亡人数、重伤人数的确定是参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进行描述的;若其他行业/领域对后果严重性有明确分级的,可依据相关规定具体实施。

7 风险评价=

  • 7.1 基本要求 风险评价应将风险分析过程中得出的风险水平与预先设定的风险准则进行比较,确定风险等级,并对各种风险进行综合排序,为进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
  • 7.2 确定风险等级
    • a)数据充足时 将计算出的风险水平与风险准则进行比较,确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宜划分为低、中、高、极高四个级别。
    • b)数据不足时 根据风险分析过程中推断出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后果严重性,采用风险矩阵法,确定风险等级。风险矩阵见表3。
  • 7.3 判定风险结果 低、中、高、极高四级风险宜对应可容许、不可容许两个层次。评估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判定风险是否可容许。当风险可容许时,应保持已有的安全措施;当风险不可容许时,应采取安全措施以降低、控制或转移风险。

8 风险评估报告=

  • 8.1 风险评估报告是对评估过程的记录、汇总和整理,是领导决策和有关部门采取处置措施的依据。
  • 8.2 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内容 宜参照下述内容编制风险评估报告。不同行业评估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或补充。
    • a)导言 介绍评估目标、评估原则、评估内容(范围、对象)、评估过程、评估方法等。
    • b)风险描述
    • c)风险承受能力与控制能力分析
    • d)风险可能性分析
    • e)风险后果分析
    • f)风险等级确定
    • g)结论
    • h)附件 包括各具体事件的风险等级列表和必要说明等。**
  • 8.3 风险评估报告应全面、概括地反映评估过程的全部工作,文字应简洁、准确,结论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查。
  • 8.4 报告评审
    • a)专家评审 评估单位完成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后,应组织专家评审。评审专家原则上不少于5人,宜包括本领域相关技术专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专家。
    • b)审核 评估单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修改完善风险评估报告。当开展自评估时,报本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审核;当开展检查评估时,报有关职能部门或所属上级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审核。